第一部分:案例简述
1. 项目实施周期
2016年9月 | – 沃尔玛、清华大学和IBM三方讨论项目设计 – 确定在中国以猪肉、在美国以芒果作为试点 |
2016年10月 | – 沃尔玛、清华大学和IBM三方签署合作协议 – 中美两地的试点项目启动 |
2016年11月 | – 项目团队启动验证性测试方案设计 |
2017年2月 | – 金锣集团正式加入验证性测试 |
2017年4月 | – 猪肉试点验证性测试启动 |
2017年5月 | – 猪肉试点验证性测试完成 |
2017年6月 | – 扩大合作伙伴网络和试点领域 |
2. 试点项目成效
1) 验证了区块链技术能追踪食品安全问题的源头,提高供应链透明度;
2) 验证了食品安全数字化存储平台的可靠性;
3) 实现了高效快速的食品召回;
4) 实现了试点产品全链条可追溯。
第二部分:案例详述
1. 项目背景
随着新《食品安全法》的颁布,我国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上升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并通过逐步完善的监管体系落实到公众的日常生活中。其中,食品追溯体系作为保证食品安全的有效途径,也日益受到关注。新《食品安全法》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保证食品可追溯”。国务院、商务部、农业部和食药监局等有关部门也相继出台相关文件进一步细化对于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具体要求和分工。然而,我国食品追溯体系建设目前仍然处于起步状态,面临着很多挑战,包括平台间数据分享不足、追溯标准规范混乱、数据真实性和完整性难以保证、追溯技术瓶颈等问题。
在食品流通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打造“从农田到餐桌”的全供应链食品追溯体系是我国成为食品安全大国的必然选择,更需要全社会各界的合作与投入。而食品零售企业作为供应链上的重要一环,在推动我国食品追溯体系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沃尔玛决定与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IBM以及我国顶尖学府清华大学联合展开运用区块链技术进行食品追溯的科研项目,希望能为我国的食品安全追溯工程带来新的技术突破。
2. 项目设计思路以及实施路径
通过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食品可追溯领域,项目团队尝试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如何通过在食品安全系统的基本面建设和创新前沿技术的应用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建立更透明可信的食品追溯体系。
随着食品生产小型化和本地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如今中国乃至世界的食品体系变得越来越复杂。比如有一个养猪的农户,将猪肉送到加工企业加工好以后送到仓库或者配送中心,再从那里到达零售商、饭店或者是家庭。传统来讲这些数据在每一个环节都是纸质记录的,也就是说每个环节的操作人员会手动记录这批猪肉的饲养记录、屠宰批次、生产日期、收发货记录、检疫情况和销售记录等等。这种纸质记录要分享起来就比较难,所以现在一般的溯源都是前一步和后一步,这一过程是比较慢的。消费者如果想追溯购买食品的原产地,通过查纸质记录可能需要花费几天时间,而通过区块链技术,几秒钟就可以得到答案。
“区块链”是一项新兴的共享账本技术,最早被用于支持数字货币——比特币的可信交易,如今已引起各领域的广泛重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有以下几个优势:
使用区块链技术获取信息时,这个信息不仅仅包括用于溯源的信息,例如产地信息、批号、生产日期,还可以包括生产时间、当时温度、是不是有食品安全认证,以及是不是有机生产等信息透明度的情况。信息透明度的增加不仅会让信息变得更精确可靠,还会激励各环节的参与方加强自律。因此,区块链技术从很多方面对促进建立更安全、更经济、更可持续的食品体系都发挥了积极的意义。
项目团队尝试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让区块链这一新兴技术为食品产业创造更多价值,也就是区块链技术解决方案如何使供应链上的每个环节都能受益,包括食品的原材料提供者、生产者、零售商和消费者。
回到上文猪肉供应链追溯的例子,区块链技术可以帮助:
以猪肉试点项目的供应商处理系统为例:
1) 将切好的猪肉放入盒中,并贴上标签。在区块链的解决方案中,项目团队创建了二维码并通过这个码将所有必要的产品细节上传到区块链。这样,任何一位授权用户都可以拿到可信信息,来确认运营中任何一个节点的操作细节。
2) 现在,假设我是一个供应商发货点的员工,负责向沃尔玛配送中心发货。每天我都需要往返于卡车之间来完成工作。现在,我站在一辆卡车前面创建一个运输记录,输入卡车车牌号,然后扫描一个将被装车的托盘。系统会显示出这批货将发往的配送中心和对应的采购订单以便我验证发货信息是否正确。而在以前,员工必须人工对照货运信息,效率低下,还经常出错。我现在要把这个托盘装到卡车上。以前,我需要把一些如检疫证明等纸质单据交给司机,他之后要确保把单据交给每一个他负责配送的配送中心。通过区块链技术的解决方案,我只需要上传这些单据的图片到区块链上,创建一个不可篡改的数字文件,供各个授权用户同时登录读取。
3) 任何一位经授权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都可以读取这些单据。这非常重要。因为在以前,如果发现了错误,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需要人工查验每一份单据,来查找确认问题的影响的范围。在这个试点中,我们不断缩短了查找单据的时间,还提高这些单据的可信度,有效地预防了未经授权篡改信息等诚信问题。
3. 主要创新点
对于食品供应链而言,区块链技术使数字产品信息(如原产地信息、工厂加工记录、检验报告、有效期、运输过程等)都与相应的食品建立数字化关联。
每一个交易记录连同数字产品信息将被写入区块链中,这些记录数据被分组存储到各个区块中,形成链条而无法篡改。区块链可以替代传统纸质的跟踪体系和人工检测系统,实现更加精准的全程数字化跟踪。
通过与当前食品供应链的协作模式的横向比较,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食品追溯体系实现了食品供应体系的全链条追溯,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大大提高,实现了所有食品供应链参与方共享交易记录,极大地促进食品供应链的参与方的彼此互联、互信与协作。
4. 试点项目实际成效
随着区块链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应用,食品产业信息透明化的不断提高,食品体系也将在21世纪呈现出新的特征和新的行业状态,即通过收集、存储、分享可靠真实的信息和数据,供应链上下游的各个环节皆清晰可见,各个环节实现自律并建成主体责任制,信任体系初步形成。
试点项目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包括:
验证了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能追踪食品安全问题的源头,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食品安全相关文件电子化后可被分享,猪肉产品可以追溯到位于临沂的试点农场,生产日期、批次等信息一目了然;
验证了食品安全数字化存储平台的可靠性:授权用户能更新数据,更新后的数据也会在5分钟内向区块链的所有用户显示;
实现了高效快速的食品召回:定位一批次的产品只需花费不到10秒钟,在半分钟内可以调出单个商品的相关文件;
实现了全链条可追溯:使用商品信息数据进行搜索时,只需要几秒钟就能显示出产品从农场到目前流通环节的信息。
区块链技术极大地加快了产品溯源和产品召回的速度,继而降低了产品的质量风险和消费者感染食源性疾病的风险。通过试点项目,项目团队也深刻了解到食品体系的数字化进程中整个供应链协作的重要性。提高食品体系的透明度并不属于竞争范畴的话题,它关系到整个食品行业生态系统的建设。食品行业的很多问题,只有通力协作,才能够被解决。项目团队会持续把试点项目的成果与整个行业分享,并继续与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参与方合作,为建立更透明、高效且安全食品体系共同努力。